一、有机肥发酵要求
1、原料准备
选择合适的有机原料,如畜禽粪便、农作物秸秆、绿肥、饼肥等。确保原料无有害物质和过多杂质。
调整原料的碳氮比(C/N),一般在 25:1 至 30:1 之间为宜。可通过添加高碳或高氮物质进行调节。
2、水分控制
发酵原料的水分含量应控制在 50% - 60% 左右。水分过高会导致通气不良,产生厌氧环境,影响发酵效果;水分过低则会使发酵过程缓慢。可以通过添加干料或适量水来调节水分含量。
3、堆置方式
采用条垛式或堆肥槽等方式进行堆置。堆高一般为 1.5 - 2 米,宽度根据实际情况而定。
堆肥过程中应保持堆体的稳定性,避免坍塌。
4、翻堆
定期进行翻堆,一般每隔 5 - 7 天翻堆一次。翻堆可以使堆肥内部的物料充分混合,增加氧气供应,促进微生物活动,加快发酵进程。随着发酵的进行,翻堆的频率可以逐渐降低。
5、温度控制
发酵过程中,堆体温度会逐渐升高。一般在发酵初期,温度会迅速上升至 50℃ - 60℃,进入高温阶段。高温阶段有利于杀灭病原菌、虫卵和杂草种子。
当堆体温度超过 70℃时,应及时翻堆降温,以免过度高温对微生物活性产生不利影响。
发酵后期,温度会逐渐下降,当堆体温度稳定在环境温度附近时,表明发酵基本完成。
6、发酵时间
有机肥发酵时间因原料、环境条件等因素而异,一般需要 20 - 60 天左右。
二、通风要求
1、自然通风
对于条垛式堆肥,可以利用自然通风。在堆置时,适当留有通风间隙,使空气能够自然流通。
堆体的形状和大小应有利于空气的流通,避免形成死角。
2、强制通风
对于大规模的堆肥或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,可以采用强制通风设备,如风机、通风管道等。
通风量应根据堆体的大小、原料特性和发酵阶段进行调整。一般在发酵初期,通风量可以相对较小;随着发酵的进行和微生物活动的增强,通风量应逐渐增加。
通风频率和时间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,以保证堆体内部有足够的氧气供应,同时避免过度通风导致水分散失过快。
3、监测通风效果
可以通过监测堆体内部的温度、氧气含量等指标来判断通风效果。如果温度过高或氧气含量不足,应及时调整通风措施。
观察堆体的外观变化,如颜色、气味等,也可以初步判断通风是否良好。如果堆体表面出现发黑、发臭等现象,可能是通风不良导致的厌氧发酵。